365热线>综合资讯
天台山森林公园:位于县城东北,海拔高368米,山中有“五龙朝珠”、云中寺、镇龙洞、仙女洗澡盆、玉屏瀑布、断马腰、兰台寺等景点。
白象山:为天台山的支脉,人文景观集中,有文庙大成殿、梅公亭、朝峰亭、镇狐洞及寿字崖、铜鱼山石刻等景点。
古县城墙:座落在白象山山嵴沿线,高一米,是原县城的卫墙,初建于宋朝年间。
镇狐奇洞:在文庙大成殿后十米处,原有一个藏金阁和一个洞,传说此藏金阁经常有狐啼哮,凡人不敢入内,后一仙人路经此地,将此狐擒住放入此洞,后不再闻狐啼哮,故名镇狐洞。
三洞烟霞:三洞即迎春洞,朝霞洞、蜕龙洞。迎春洞又名藏春洞、银珠洞,距文庙大成殿6千米,洞如屋形,旁有两石穴,洞口宽4米,高6米,曲折深度约十余里,内有泉水塘、石钟、石笋、石泉、石床,冬暖夏凉,洞外建有庙宇,“文革”间,庙宇遭毁;朝霞洞距文庙大成殿四公里处,深广数丈,悬面若钟鼓形,叩叩有声,建德邑令词云:“数椽恍惚翼山飞,行径穿泉滴翠微。酒力消时茶正熟,朝霞须带晚霞归”。蜕龙洞距文庙大成殿一百米处,深广各数丈,有石刻“焚香论茗”四字大如拳,右上方刻有“水晶”二字,对面藏金坞内藏三库罐黄金,传说此洞与天台山镇龙洞的小青龙相争的小白龙被关在此洞内,后修成正果出洞,故为蜕龙洞。
铜鱼石刻:距林场1.5公里处,与文庙大成殿紧紧相连,其中一石竖立如人形状,人形石正面刻有隶书“栖烟”二字,字迹古朴隽秀,二字为清朝干隆三十年(1765年)邑令叶祛所镌,左下方刻有“干隆丁亥初秋辐轩”八字落款,右上方另刻有“同冶戊辰年路坯留题”九字。此人形石上面有一天然的四面都是岩石壁的鱼塘,传说是天河的水及鱼落在此塘内。
朝峰名亭:在白象山巅,与玉峰山相峙,为宋朝着名诗人邑令梅尧臣而建,下有半山亭,是游者观光休息之处。
摩崖石刻:位于文庙大成殿西面500米茹兰溪旁的玉峰山中,此山旧名为“峰子山”,梁昭明太子游此,视此山石光莹如玉,命名为“玉峰山”。山半腰有巨大寿字摩崖石刻。俗称“寿字岩”。据〈建德县志〉记载:汉元封元年(公元前二世纪一一○年)武帝登嵩山,闻山呼万岁声音,其欲为夸奕世,顾命词臣制寿字牌。今这块摩岩石刻,虽历经风雨剥蚀,字迹仍清晰,“寿”字围径丈余,字体为汉隶八分书,笔迹古朴厚重,气势磅礴,加之岩旁山石壁立,层峦若呼若拜,显得更为壮观。
烈士陵园:始建于是1975年,座落在梅城路南的鹫台山上,与南门岭碑坊群毗连,占地面积累17公顷,有1062名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烈忠骨埋在青松翠绿的林中。
西山仙景:西山位于林场梅山工区附近,有古崇明院、松关四亭,即一期云二漱碧三空翠四熟梅还有西蛐斜阳、普门岭、宝衣坞石刻、梅山庵和景区内的云峰寺、石印洞等多处景点。
梅山仙寺:又名崇明院。位于林场梅山工区西南三里处,建于宋建明天启二年,是宋淳熙间着一时名流志南禅师的住处,是显光具所构修习地。相传原寺在工区对面的茶叶山上,宋朝时搬迁到此处,当时搬运砖瓦,约一千多僧人排成长龙,不用肩桃,只互相抛接,一日即完成,可见僧人之多。而且此寺灵度也较高,香客络绎不绝。
普门山岭:位于梅山寺东100米处,有次朱熹游到梅山寺,志南禅师送他到普门岭相别,朱熹在石壁上镌刻了长度20厘米,宽18厘米的“普门岭”三大字,右下方同刻有“晦翁作”三字,镌之书法超绝,至今清晰不毁。
宝衣石刻:宝衣坞乃为宝衣藏处,相传梅山寺禅师历代相传的一件袈娑虽百年不洗,仍四射光芒。一次某禅师将其袈娑换下,欲清洗,突然袈娑飘飘飞起,直落此坞,后故名“宝衣坞”。从坞口到坞头,间断都有墨人文刻,有“水落日出”、“聚宝”、“龙泉记”、“仙人遗迹”等。“聚宝”二字直径达五十公分,乃“中华民国四年三月,汉南人冬秋题”。相传此石下常有金鸡叫“聚宝啊!聚宝啊”。对面大石上镌有聚宝石记,记有七宝“宝树、宝石、宝禽、宝书、宝珍、宝六……”。“仙人遗迹”四字直径约四十公分,旁边有二只脚印,相传是八仙过海的一仙何仙姑云游此地,视为风水宝地,落降此地稍息,遗留下二只脚印,至今尚存。
梅山大庵:位于梅山寺西500米处,始建于1946年,相传是舅侄二人为避战火,来此处建,后两人为争住宅和周围财产吵闹不休,经尧渡知名人陈水东调解,将大门改为园门,在内进修,后两人迁出,正式改为“梅山庵”,目前香火燎绕,香客不断。
东流双塔:天然塔坐落在镇北回龙山上,因地势“培娄卑伏,形家短焉”而建塔,始建于清干隆十年(1745年)春三月,三载而成。塔高十一丈,周6丈6尺,五层六方,砖石结构。每层门开六扇,内设楼梯,拾级登攀,可至塔顶。“上顶以金,下底以石”,飞檐翘角,规制壮观。清人冯荃写道:“一塔天然俯碧流,登临四面景全收。山连吴楚开云日,江涌潇湘过客舟。远村烟浮元亮圃,近城风扇谪仙楼。春光到处都成画,茅屋人家隔水洲。”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,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,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,便名之为“天然塔”。登塔俯瞰,大江东去,孤帆远影,长江落日尽收眼底。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,矗立在东流镇南牛头山上,与陶公祠相毗邻,建于清干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所建。塔5层6方,高10余丈,砖石砌成,似彩笔插天。《东流县志》载,建塔是为“增补文枢,更增秀气”。1996年,省、县有关部门和人氏出资修缮。其规模略小于天然塔,结构大致相同,差异在于塔顶装饰。天然塔沿用佛教相轮饰顶,秀峰塔则饰之以斗笔,有“彩笔干霄气象”。金城认为:“县学之脉发自历山,少耸拔之势,虽东有迎龙寺,北有天然塔”,“若南关当学宫之巽再峙一峰”,就可以“增补文枢,更添秀气”。建成后取名“秀峰塔”。
陶公祠:陶靖节祠,门朝彭泽县城方向而开,门前植柳五株,象征“五柳先生”,祠左是碧光粼粼的学湖;祠右是烟波浩涉的七里湖。立祠门远眺,大江东去,波涌浪飞,轮帆穿梭,令人心旷神怡。据《东流县志》载:“祠内四面通达,中为龛,供奉昆靖节神像,前设香案。祠前为厂亭,亭前为月台,宽广各数丈,周围垒砖为垣,台下两南为大门,阶级直上数十蹬。临江为坊,坊外丛植菊。祠亭门窗枋柱,俱涂丹青,规制壮丽、环境清幽。”隔岸云山斜暮里,远村烟树隐横渊:“虚无车马喧人境,剩有鱼媚客舟”。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名流、学者、诗人前往拜谒者不乏其人,如朱熹、王十朋、梅尧臣、杨万里、陆游、汤显祖、于谦等人,自过东流,或吊菊圃,或谒陶祠,留下了许多咏菊尊陶诗章。明兵部尚书于谦诗曰:杖履逍遥五柳旁,一辞独擅晋文章。黄花本是无情物,也共先生晚节香。
黄泥湖:距东至县城12公里,也称皇帝湖、黄金湖。因湖周山丘土壤均呈黄色,湖里的泥土也是黄土,有泥皆是黄,故称黄泥湖;又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,曾在湖上练兵,湖畔牧马,至今仍留有“系马桩,饮马滩,古渡,井泉,磨刀石”等遗迹,又称黄帝湖;湖面面积1.1万亩,有大小半岛和湖心岛8个,三面环山,一面临江,古时江湖相连,水产丰富,湖周谷香,古有港曰梅子港,商贸繁荣,美其名曰黄金湖。黄泥湖流传“七仙泛舟湖上;衣冠谈论而已”的神话,后人谓之“仙湖皎月”,为东流县旧八景之一。现湖中有一石突兀湖中,人称金鸡石,一传是天宫的凤凰下凡人间,羡慕此地湖光山色,伫立湖中点化而成;又传是巨石迸裂,有金鸡飞鸣而去。唐诗人罗隐作《题金鸡石》曰青山隐隐望长溪,独墩无伴只孤楼。草堂不见娄罗汉,金鸡不向五更啼。黄泥湖波光粼粼,晶莹闪烁,山水合一,水天一色,一碧万顷,烟波浩淼。湖中行舟,人欢鱼跃。观山湖秀色,看雁鹤飞舞,赏梨结二度,令人心旷神怡。岸边有长汉庙,湖中有蚌蛤山、月形山。湖边山坡绿树成林,林间曲经通幽,湖周山峦起伏、青葱翠绿、碧水蓝天,湖光山色浑然一体,让人流连忘返。
尧渡霓虹:商业步行街是东至建设史上的大手笔。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与世纪广场、和平音乐广场、儿童游乐场穿插、融合在一起。路中辟有10米宽的休闲带,内设花坛、座椅,布置路灯、地灯、射灯、装饰灯、电话亭、书报亭等等,玲珑雅致,别具一格。步行街南北入口分别设置了一组阶梯式叠泉和世纪花钟。世纪广场、和平音乐广场和儿童游乐场把整个街区勾勒成了3个巨大的板块,既自成风格,又完全敞开。“都市变奏曲”等三座雕塑点缀其中,将尧渡河优美的风光引入步行街,实现了“人与自然”的完美结合,创造了“湖街一体”的迷人景观。步行街既是商业集聚带,又是休闲生活好去处。每当入夜,步行街华灯齐放,火树银花,流光溢彩,蔚为壮观。阵阵晚风,声声音乐,仿佛把人带到一个梦境中。市民广场是承载东至县悠久文化历史内涵,是反映东至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最富艺术魅力与文化品位的城市“客厅”,是东至市中心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张溪老街:张溪镇老街位于云雾缭绕的大历山北麓,烟波浩淼的升金湖之滨,背靠龙山岭,面朝张溪河,地理位置优越,文化底蕴深厚,人脉资源丰厚。宋英宗时,随着江南的开发,人口的增多,老街渐具规模,“市面平旷、屋舍俨然、商贾接踵”,朝廷曾在此设有驿站。元朝末年,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曾在老街河滩屯兵养马、操练水兵。清代康干盛世,老街成为池州、饶州、九江三府交通要道,东流、至德两县设置的四条官道,其中东池(东流经长安、兰桥、唐田至贵池)、景池(景德镇到贵池)两条官道都从这里经过,这时老街更加兴旺繁华,一度成为东流县的首镇。悠久的历史遗韵不仅增添了老街神秘色彩,更使老街成为人们追逐向往的地方。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流放陵阳时曾几度游历老街;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陶渊明,利用东流莳菊的闲暇常到邑下老街观赏;昭明太子曾在老街书院苦读诗书;明初大将许山曾为朱元璋在老街屯兵养马,操练水兵;清雍正时八品修职郎土桥徐堃为老街修建杨家桥;清嘉庆恩科解元冯云露常徜徉老街观景览圣、赋诗作对。
龙泉生态旅游区:龙泉位于皖赣两省的东至、彭泽、波阳三县交界处,与江西石门镇隔河相望,素有安徽“南大门”之称。她傍222省道北跨长江而通江淮,南串波阳直达瓷都。交通十分便利,景泉(景德镇至龙泉)、大石(大渡口至石门)两条联接两省、勾通南北的公路在此交汇。因地势之要,战乱时期为兵家必争之地,和平年代是商贾云集之所。龙泉镇辖13个村,126个村民组,人口1.8万,面积123.6平方公里。境内资源丰富,土地肥沃,盛产粮食、棉花、油料、莲子、木材、香菇、木耳、甘蔗和鲜鱼等农副产品。一马平川的万亩盐田大畈是东至县久负盛名的“米粮之仓”,层山迭翠的大板山区蓄藏着极其丰富的珍奇资源。龙泉河,逦迤北来,茫茫南去,曲折环绕,景色迷人。龙泉的确是块宝地,她既有山色之灵秀,又兼具平原水乡之旖旎。
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:升金湖原名深泥湖,湖面宽广,群山环绕,动植物资源丰富,是白头鹤、白鹤、黑鹳、白肩雕等鸟类的栖息地。
南溪古寨: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乡,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村落,被誉为“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”。
东流镇:在长江边有一座千年古镇东流镇,原来是东流县城。陶渊明曾偏爱东流的黄菊香,留下了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的传世佳句。东流古街始建于唐,呈十字形,东西长880米,南北长380米,现存徽派明清古民居300多幢。
仙寓山:也叫九天仙寓,是黄山的西脉。九天仙寓景区以皖南最大瀑布群着称,有高达百米单叠瀑布,冬季更有冰瀑奇观。在仙寓山脉的脚下藏了一个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南溪古寨,村民多为匈奴人的后裔。房屋是徽式建筑,与北方草原地区建筑的结合,保存了部分元朝和明朝的民居。
红旗岭公路:东至有一条海拔高达1千米的战备公路红旗岭公路,是安徽五大盘山公路之一,被誉为小青藏线。核心路段长40公里,坡长弯多,山峦重叠,宛如一条玉带盘绕山间。